當代很多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,能夠有一技之長。所以,各種興趣班開始盛行,只是有時候,有些有天賦的人,不用興趣班,也可以變得很優秀。
最近,有一個天賦異稟的孩子走紅了,在暑假的期間,學校開啟了各種興趣班,在其中一個繪畫班里面,有一個孩子非常認真,在下課的時候,老師還總看到他一直在努力繪畫,沒有放棄自己的畫作。
一天下來,老師發現了這孩子畫成了一幅“巨作”。
在老師仔細觀察之后,不但發現了孩子有著極高的繪畫天賦,并且看出了孩子的“巨作”竟然是一個《清明上河圖》,頓時不淡定了。

每個孩子都帶著與生俱來的天賦降臨,當家長及早發現和激發,孩子就會有著以下幾個令人羨慕的優勢:
他們擁有遠大的目標和志向,不會被輕易打倒
一個朋友他特別喜歡一些有趣的故事,經常發揮極高的想象力,把看過的故事改編成自己的。后來他開始寫小說,并且有了很多的讀者和粉絲。
過了一段時間,他沒有更新,小說的留言區,很多的人說他已經江郎才盡。但是對于那位朋友來說,他根本沒有停止,一段時間后,他更新了新的的章節,故事比以前更加精彩。
朋友說道,他前段時間,的確什么都寫不出來,但是他并沒有停止,而是閉關了一段時間,沉下心來琢磨,又重新開始努力。
因此,找到自己天賦的人,他們往往擁有遠大的目標和志向,從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,就此放棄,輕易被打倒。

他們比常人更加自信樂觀,也更加接近成功
愛因斯坦說過,真正的快樂是對生活的樂觀,對工作的愉快,對事業的興奮。所以,愛因斯坦在實驗多次失敗之后,愛因斯坦依舊會保持自己樂觀的心態,依舊可以繼續堅持。
因此,守護了天賦的孩子,他們要比常人更自信和更樂觀,也更容易接近自己的成功。
無形中發揮出優于他人的能力,自己還不自知,不理解
曾經乒乓球運動員張怡寧在一期采訪節目中提到,她覺得特別簡單的技術,大家都學不會,覺得很難,而她卻不理解別人為什么覺得難。

其實是張怡寧的天賦加持,讓她能夠比別人更輕松容易的掌握技術。她以為自己習以為常的能力是人人都有的,殊不知這是他的天賦。

每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天賦?
為人父母,你忽視了孩子的天賦嗎?
你對天賦都有哪些誤解?
其實每個孩子都擁有自己獨特的天賦,只是我們沒有見過那么多孩子,沒有進行過對比,不擅長發現自家孩子的天賦。
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孩子的都是缺點,這個不行,那個不行??傆幸环N想法認為,天賦只有通過舞臺或者特定比賽展現出優勢之后,才可以稱之為天賦,但是天賦變成優勢可不是直接得出來的。
因此,這就成為了父母的一個疑惑,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并沒有優勢。
那什么是天賦呢?
首先,大家要明白,天賦不是天才所獨有的,每一人都擁有天賦。只不過每個人的天賦是落在不同的領域里,
他們有著過人的優勢,或者在某一領域之中,比被人更加容易獲得成功。
比如有些孩子是讀書的料,他的視覺聽覺相對其他能力更優,而且性格也沉得住氣,愛專研;有些孩子天生體覺好,動個不停,平衡力好,任何體育項目很容易上手,運動會上總能看到他優異的成績。
什么是優勢呢?
一直以來,天賦與優勢之間的關系,根本不是直接得出來的,而是要通過一個公式:天賦X投入=優勢;這就是父母一直對孩子擁有天賦產生誤解的地方。
當父母觀察不到孩子的天賦,又沒有進行相應的投入,自然也就看不到孩子有任何優勢了。因此,父母往往感覺孩子沒有天賦。

在云鯨靈這里,20萬+父母已經發現孩子的天賦,經過解讀師、規劃師的分析及規劃,孩子們都獲得父母的尊重與理解,天賦得以發揮。
責罵少了,夸獎多了,孩子開開心心,自信有才,父母相親相愛,一家其樂融融。


爸媽怎么才能挖掘出孩子自己的天賦,又該如何善待各種天賦?
善于發現和探索孩子的能力
每個孩子都有天賦,只是父母缺少了可以發現孩子天賦的眼睛。
所以對于孩子的生活,父母一定要善于觀察,對孩子的思維和能力,都進行探索和了解,并且可以與其他的孩子進行比較,重點發現孩子與其他孩子的不同之處;
比如,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小實驗,讓10個實驗者都在相同的時間里面閱讀相同的書,結果發現,有些人天生要比其他人的接受能力和閱讀能力要強大許多,并且擁有語言天賦的人,能夠更快的閱讀完整本書;

支持孩子的興趣和愛好
孩子在小的時候,總會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,比如有些孩子天生喜歡繪畫,有些孩子天生對音樂感興趣。當孩子獲得父母的支持,便會持續把這份喜好和潛能持續加碼。
很多時候,天賦常常都來源于孩子的興趣和愛好,所以對于孩子的興趣和愛好,父母不要持有反對的態度,而是要創造機會,給孩子以發掘天賦的機遇。

借助科學測評
除了前面提到觀察、評價和實踐等方法,借助科學測評是最直接、評價標準統一,而且有大數據和科學理論支撐的方法。
這里推薦云鯨靈的「天賦優勢測評」可以測出孩子的【天賦】、【智能】、【性格特質】、【生理體質】等方面,測評報告可視化,讓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個性化特質,給予孩子適合的興趣愛好和成長規劃的選擇,給予正確的教養方案,真正實現“因勢利導,因材施教”,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。



關注獲取,更多幼小初高成長規劃資訊
